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客户端)》:永城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麦产量创新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陈萌萌 通讯员 何燕子/文图

   阳光洒满豫东平原,金色的麦浪随风轻轻摇曳,每一位麦田守望者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喜悦。“三夏”时节,永城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小麦长势格外喜人,颗粒饱满,产量更是再创新高,成为“豫东粮仓”麦收季的璀璨明星。



   

  三夏时节,省市农业部门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对永城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行实打测产验收。结果令人振奋,通过“五良融合”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新的高度。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巨大潜力,也充分证明了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院市共建”发力  专家服务助丰收

  在位于演集街道李楼村的小麦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中穿梭,将金黄的麦穗收入仓中。这里是永城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也是省农科院与永城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永城)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小麦种植采用了“五良融合”的种植模式,即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这片由省市农科院专家精心打造的示范田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测产工作正在进行。专家们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小麦测产方法,随机选取示范方内的麦田进行测产。只见专家们手持测量工具,认真测量取样麦田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面积;然后指挥收割机进行收割,将收割的麦粒装入运输车;接着给小麦称重,最后测定小麦的含水量,计算出单产。

  经过严格的实打验收流程,演集街道小麦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小麦亩产达到了787.8公斤。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该市小麦单产纪录,也充分展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据悉,今年该基地种植的是郑麦1860优质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通过开展院市共建,省农科院帮助该市推广了郑麦1860、郑麦136、郑麦20等优质高产小麦良种,并根据我市生态气候特点,制定了全程标准化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在小麦生产从种到收的各个关键阶段,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从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指导,并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措施,为小麦高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岗位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介绍:“通过‘五良融合’的种植模式,我们实现了核心示范区750公斤以上的产量和示范区600公斤以上的产量,带动了整个永城市小麦亩产超过550公斤。事实证明,通过开展院市共建,不仅实现了产能的提升,而且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标准化和智慧化,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质量的提升。”

“城建铁军”出击  “复垦地”变“高产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永城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2023年度,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3万亩,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离开演集街道示范方,专家组一行来到另一处测产点——高庄镇葛店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这里作为2023年度永城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核心区项目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塌陷复垦地。在这片曾经因采煤而塌陷的土地上,经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和土壤地力提升改造后,如今迎来了首个丰收季。




  与演集街道示范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测产工作采用了更加高效的方法。测产现场,一台联合收割机在示范区麦田内穿梭作业。收割完成后,利用吊车将刚刚收获的小麦吊起称重,接着由专家测量出小麦的含水量。经过精确计算,这片塌陷复垦地的小麦亩产也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平,较往年传统种植模式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我们优化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土壤地力,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同时,加强了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今年小麦亩均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0公斤左右,充分证明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市城建集团副经理刘辉表示。

  市城建集团按照“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要求,坚持“六化”标准和“五统一”模式,整合农资农耕器具、烘干收储等资源,打造“耕种管收售”一体化联动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麦浪滚滚,满目金黄。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小麦产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这不仅是农业科技力量的体现,更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我市将继续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